博物館是人類文明的殿堂,昨天和明天在這裏相逢,文明的精華在這裏會聚。近來,「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網絡主題活動內蒙古站采訪團走進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博物館,探尋塞外前史名城的「前世此生」。
「博物館要展現文物多重價值,建立博物館與公眾溝通的渠道,增加觀眾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赤峰博物館館區副館長張小明告知記者,近年來,赤峰博物館在展陳提升、社會教育、科學研究、文創產品打造等工作中取得了許多新打破,讓更多的人酷愛中華優異傳統文明,讓更多的人走近博物館。
據張小明介紹,2022年初,赤峰博物館對根本陳設進行了提升改造。在展陳內容上,對根本陳設展覽大綱進行了重新寫作,分別以《日出紅山》《古韻青銅》《契丹華韻》《和同一家》為主題,愈加突出展現不同民族之間溝通、往來、融合的前史史實。如在第三展廳《契丹華韻》增加了「南北融合」的單元結構設置,展現宋遼時期多民族彼此融合的前史史實;在第四展廳《和同一家》,展現了金元明清時期各民族的一起生產日子所發明的農牧交錯、民族融合的多元文明。在展陳形式上,以數字大屏、互動換裝、VR眼鏡等多媒體科技手段,帶給觀眾全新的參觀體會。
不僅如此,赤峰博物館經過舉行社會教育活動讓文物說話、讓前史說話,進一步拉進博物館和觀眾的之間距離。到目前,共舉行清公主文明系列、紅山文明系列、中華傳統節日系列活動、江南日子美學系列活動、傳拓技藝體會日子等20余場;一起,展開「文博觀影活動」「非遺知識講座」「人人都是策展人」「愛上博物館」集章打卡等活動。建立博物館與公眾的溝通,豐厚人們的精神文明日子。
據了解,赤峰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八萬余件(組)。其間一級文物135件(組),二級文物381件(組),三級文物876件(組)。紅山文明勾雲形玉佩、紅山文明石雕人像、趙寶溝文明鳳型陶杯、夏家店基層文明彩繪陶鬲、西漢王莽鑄錢陶範、遼代三彩鴛鴦壺、清代金絲楠木骨灰罐、清代金字《甘珠爾經》等文物都屬館藏精品,具有重要的前史、藝術和學術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