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过后,洛阳的文物还好吗?面对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洛阳市如何降低文物受损风险?昨日,从洛阳市文物局获悉,自进入汛期以来,全市各级文物部门未雨绸缪、严防死守,采取多种措施确保汛期文物安全,此次强降雨过程,未对洛阳市文物安全产生较大影响。其间,除了一些常规手段,科技力量也在发挥重要作用。
工作人员正在收集、分析文物监测数据
未雨绸缪 考古遗址提前披上“雨衣”
昨日一早,在汉魏洛阳城遗址,多支由汉魏洛阳城遗址管理处工作人员组成的巡查队开始了雨后“巡城”行动。在城墙遗址、灵台遗址、宫城区遗址等处,巡查队队员仔细查看了遗址保存状况,在确认遗址安全后,才放心地返回了办公地。
“去年的山西暴雨灾害和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导致当地多处文物受损,虽然洛阳的文物基本安全,但这些事件也给我们提了个醒。今年,在保障汛期遗址安全方面,我们提前给考古遗址披上了‘雨衣’。”汉魏洛阳城遗址管理处处长吕劲松说。
在汉魏洛阳城千秋门遗址,“雨衣”的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该遗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今年的重点工作区域,一个多月前刚公布了魏晋时期水道遗迹的新发现。目前,原本处于露天状态的千秋门遗址,其上方已经建起了保护大棚,遗址内部土层干燥,基本未受降雨影响。
工作人员调试文物监测设备
科学监测 为考古遗址“精准把脉”
27日下午强降雨期间,在位于隋唐洛阳城南城墙保护展示工程东段的一间办公室内,来自河南建保盒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盯着电脑屏幕,采集、分析定鼎门遗址监测数据变化情况。
“隋唐洛阳城遗址的文物多数是土遗址,它们易受到潮湿环境、地震等影响,但这些影响都是缓慢发生的,肉眼难以察觉。现在,科技可以为文物‘精准把脉’,为我们开展文物保护提供更多依据。”洛阳市隋唐城遗址管理处处长孟晨说。
目前,在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内,6台遗址监测终端设备正在运行。这些不起眼的“盒子”集成了各类先进的传感器,能够监测遗址的温度、湿度、沉降、位移等变化,还能对雨天遗址文物本体形变起到预警作用。
“遗址处在自然环境下,即使有外部建筑保护,也无法做到隔绝空气。当遗址所处环境湿度过高时,就会有受到来自环境内的微生物和地下蔓延植物侵害的危险;反之,当遗址周边环境存在湿度太低情况时,遗址表面会有冻伤、产生裂隙的可能。”工作人员说,通过科技监测手段,能及时了解文物本体的微小变化。
“监测数据显示,26日至28日的间歇性降雨,导致定鼎门遗址监测区域空气湿度明显增加,加剧了土遗址干湿交替的次数和强度,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遗址表面产生裂隙,因此需要采取应对措施,降低裂隙产生的可能。”工作人员说。
预防性保护 帮助文物远离危险“延年益寿”
博物馆里的文物大都摆在展柜中,平时免受风吹雨淋,影响其安全的主要因素是保存环境。从洛阳多家博物馆了解到,馆藏文物的保护工作重点是预防性保护,文物库房、展厅、展柜、储藏柜(箱、盒)、运输工具等的物理、化学、生物条件必须符合文物保护的需要,帮助文物“延年益寿”。
地震也是威胁馆藏文物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尽管洛阳并非地震灾害多发区域,但部分博物馆在防震上下了一番功夫。洛阳博物馆陈列部主任黄超介绍,针对一些造型不规则的文物,该馆采用“支架固定法”加强其稳定性。以固定陶俑为例,先按俑的高度和粗细设置一根立柱,然后将陶俑插上去即可确保稳定不倒。对于造型更加复杂的三彩马,可以在马肚子的位置设置支架,托起马身,使马不倒。
汛期来临前,洛阳市针对安全隐患突出的文物保护单位实施了加固、遮盖、排水等措施,同时加强文物巡查、应急抢险及勘察勘探等工作,确保文物受灾后第一时间得到保护。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强降雨过程,洛阳市各级文物部门正严防死守,尽最大努力降低文物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