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帶衿莊——吉林省博物院帶具展」31日開展,百余件該院院藏帶具文物,結合輔助圖片、文獻等材料,展現了古代豐厚多彩的帶具品類,還原了古人的才智與精美的生活情味。
據介紹,本次展出的展品包含丙午帶鉤、渤海金銙帶、金扣白玉腰帶等重點文物,也闡釋了古代吉林與華夏文明及周邊民族之間的聯系與交往。
錯金銀「丙午神鉤」青銅帶鉤被列為吉林省博物院一級文物,吸引了不少遊客的目光。吉林省博物院歷史部工作人員劉肖睿介紹,此類帶鉤數量不多,具有很強的民族融合代表性。從文獻來看,夫余與華夏王朝的聯系較為緊密,推斷是華夏王朝賜予夫余貴族的禮物。
「它(此類帶鉤)由龍首或獸首、鳳鳥紋以及魚紋構成,有著辟邪壓勝、避病祈福,以及接近神靈、飛升成仙的寓意,表現了古人的精神生活和審美情味。東漢晚期較為動蕩,大家為了逃避災難或希望有一個更好的生存環境,就做了這件帶鉤,也是設計者的一個美好願望。」劉肖睿說。
在源遠流長的古代文明中,遺落下很多珍寶,觸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劉肖睿介紹,從目前的考古發現看,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年代良渚文明中首次呈現玉帶鉤。春秋時期,革帶的獨立運用推動了帶鉤的開展,到戰國秦漢時期,帶鉤運用普及化,其所表述的寓意豐厚。魏晉時期,帶鉤被系束更為結實的帶扣和帶鐍所代替,西晉以後逐漸過渡到以踥蹀帶為主的階段。至唐代,踥蹀帶成為常服必備束具之一,唐中晚期蛻變為帶銙,與禮製融合,沿襲至明。清時,結合滿族的生活習慣,「腰帶」代替銙帶,用顏色和配飾來標明等級。
「帶具的改變是服飾改變的需要,也是年代開展的映照,它們陪同主人參與歷史的進程,見證古代社會的革新、民族間的交流互融、社會思維的改變,是歷史變遷重要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劉肖睿說。
據了解,此次展覽將持續至2024年1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