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陵迷蹤——南京大學北園東晉墓特展」在南京大學仙林校區南大博物館開幕。展覽通過什物遺存、考古資料、古籍文獻的展示,首次體系完整地向公眾展示南大敗園東晉大墓考古開掘過程、出土文物和研究成果。
墓主人為東晉帝王南京大學北園東晉墓的開掘,始於1972年4月,當時,南京大學校內正進行防空洞設施建造。當這座磚室墓慢慢出現在師生們的眼前時,所有人都被其龐大的規模震懾住了。
這座雙室磚墓,方向為南偏西9度,全墓南北總長8.04米,東西總長9.9米,由墓門、長甬道、近乎正方形的墓室和長方形側室等構成。雖然墓中並沒有發現印章、玉冊、磚誌等包含確切文字資料的文物,但從墓葬形製、出土器物、文獻記載、地形地望等出發,考古界對此墓的大致身份達成了一致:這是一座東晉時期的大型墳墓,與南京區域發現的其他數座六朝帝王墳墓相似,能夠確定是一座東晉帝王墳墓。
唐代許嵩所撰《建康實錄》中說:晉十一帝,有十陵,元、明、成、哀四陵在雞籠山之陽,陰葬不起墳。康、簡文、武、安、恭五陵在鐘山之陽,亦不起墳。惟孝宗一陵在幕府山,起墳也。由於南京大學鼓樓校區正在雞籠山鄰近,因而考古學界有人建議此墓或是四帝之陵中的一座。
當時,依據血緣關系的親疏尊卑,東晉帝陵實行分區掩埋的準則。明帝、成帝是元帝的長子、長孫,但成帝卻傳位弟弟康帝司馬嶽,康帝傳其子穆帝司馬聃。穆帝死後,皇太後又立成帝的長子、瑯邪王司馬丕為帝,說他是「中興正統」。《資治通鑒》說:「元帝、明帝、成帝皆正統相傳。瑯邪王丕,成帝長子也,故曰中興正統。」基於此,南京雞籠山(即今南京鼓樓崗一帶)地點的西陵陵區,葬有元帝、明帝、成帝、哀帝,四人以「中興正統」的嫡長子身份入葬,身份最為尊貴;鐘山之陽(即今南京紫金山南麓、富有山一帶)地點的東陵,入葬康帝、簡文帝、孝武帝、安帝、恭帝,五人均以旁支身份承繼大統,地位亞於雞籠山陵區;幕府山之陽(即今南京幕府山南麓)地點的北陵最為特殊,獨葬穆帝一人,且平地起墳,推測與其在位時期的禮製變革有關。
180多件組文物還原帝王威儀據悉,在六朝考古界,「南京大學北園東晉墓」已頗為聞名。半個多世紀以來,雖然考古界發表過多篇關於「南大敗園東晉墓」的考古簡報和考證文章,但墓中的出土文物卻一直深藏在南京大學博物館,沒有進行揭露展覽。此次展覽,是「南京大學北園東晉墓」的首度揭露展出。
據悉,本次展覽展品共180多件組,分紅三個單元,包括青瓷盤口壺、青瓷雞首壺、青瓷獅形器、青瓷辟邪、青瓷四系罐、青瓷三足燈、青銅鳥形飾、臥龍陶座、臥虎陶座、臥羊陶座、陶憑幾、陶案、陶榻、陶俑、桃形金片、花瓣形金片、金珰飾件、玻璃杯殘片、水晶珠、瑪瑙珠等,全面還原了這位東晉帝王生前的豪華生活。
很多金器中,四片金珰最為顯眼。一片為蟬紋,一片為方形獸面紋,兩片為山形仙人騎龍紋。唐閻立本繪《歷代帝王圖》,現存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其間晉武帝司馬炎冠冕上即繪有蟬形金珰。專家介紹,金珰在其他兩晉十六國墓中也有發現,只有此墓和南京江寧東晉墓多達四片。「這是鏤空金片綴以金珠或玉珠的冠飾,帶有西域的工藝風格,漢晉以來裝修於帝王或公卿大夫的冠前,一如我們的帽徽,從古代帝王畫像亦可得見。黃金永恒而尊貴的色澤,讓我們想起晉元帝的威儀,可能正是這些代表華夏正統文化的衣冠和徽章,征服了南邊的士族。」南京大學高研院院長徐興無說。
另一件寶貴的展品是玻璃製品殘件。在現代,玻璃已是隨處可見,但在六朝,玻璃製品是貴族們運用的奢侈品。玻璃亦名「頗黎」「玻瓈」「陸離」「琉璃」等,稱謂繁多。魏晉時期,光亮剔透的玻璃主要由羅馬、波斯等地輸入中國,並被上層貴族視若瑰寶。這一時期,玻璃製品無論是質地、造型還是工藝等諸多方面,均呈現出新的氣象。蔣贊初教授在《南京大學北園東晉墓》一文中亦有介紹。而在江蘇區域,南京象山東晉王氏家族墓、句容春城公社南朝劉宋墓中均出土過玻璃器。
考古成果行將出書迄今為止,學者們在南京至少發現了三座東晉帝王墳墓。除了南京大學北園東晉墓,其他兩座分別是1964年在富有山發現的東晉帝陵,墓主可能是晉安帝司馬德宗或晉孝武帝司馬曜,以及1981年在南京汽輪電機廠發現的晉穆帝司馬聃永平陵。
至於南京大學北園東晉墓,雖然墓中骸骨朽爛無存,但學者們普遍以為葬有三人。墓主身份則存在多種說法,一般以為墓主是東晉元帝、明帝、成帝、哀帝的其間之一。南京博物院研究員羅宗真、南京師範大學王誌高教授等學者以為,北園東晉墓是晉元帝司馬睿(東晉開國皇帝)。除晉元帝外,還安葬了皇後虞氏與後妃荀氏。南京大學吳桂兵教授則以為,北園東晉墓的墓主是晉成帝司馬衍,另兩位合葬者是皇後杜氏及周太妃。
「雖然墓主的身份尚存疑雲,但並不妨礙我們從出土文物去感觸六朝的芳華和氣韻。」南京大學博物館館長史梅介紹,在大學校園中開掘出帝王陵,是絕無僅有的考古成果。從2017年起,南京大學博物館聯合南京大學六朝研究所全面整理大墓出土的所有文物,編纂成《南京大學北園東晉墓》一書,行將出書。同時舉辦的這次展覽,也是為了循著前史的軌跡,提醒六朝的前史演化和社會風貌,維護、利用、宣傳南京大學獨有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