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鵝嬉戲湖面,劃出道道漣漪,無拘無束;穿過星空隧道走進一旁的愛情公園,放眼望去,盡是詩意和浪漫;傾聽「花開的聲音」,享用沈浸式音樂會,頓時心生愜意……位於大渡頭雙山片區的心湖公園自投用以來,憑借其優美風光和極好的便捷性,吸引了鄰近很多市民前往打卡,輻射人口數萬人。
但你知道嗎?這兒還藏著一個「文物寶物」。這個「寶物」名叫回龍橋堤壩,距今已有百年歷史。2011年2月,被大渡頭區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大渡頭區區級文物維護單位。「回龍」得名,與橋面下那幾座圓雕石龍頭有關。螭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一種沒有角的龍,因其性善好水,會調節水量,保佑一方平安而備受大眾敬重。聽說,大渡頭區白君山腳下自古即有良田,向來農家多傍山開堰引水,在建勝鎮四勝村的西頭有一條小河蜿蜒而過,河上古老的石橋就叫回龍橋。橋周圍農田邊有幾個大堰塘,為了灌溉高處農田,鄉民攔河築壩而建,它的投用為當地興修水利、放水灌溉起到了重要作用。
回龍橋堤壩的舊址處於快速路「五橫線」重要節點,2017年,市級重點工程白居寺長江大橋經過批復立項,回龍橋堤壩文物搬家歸入議事日程。從前期預備到在心湖公園復建,數年時間裏,文物作業者投入了很多精力。
2021年6月,回龍橋堤壩搬遷維護工程組成部分的橋身、欄桿、綠化等景觀悉數完工並經過了專家組檢驗,此次文物搬遷異地維護工程在大渡頭區尚屬首例。城市開展過程中,大渡頭區聚焦「如何維護好歷史文明遺存,讓傳統和現代交融開展」這一重要課題,緊盯「公園大渡頭、多彩藝術灣」建造目標,精心書寫「城市更新」文章,進一步提高城市「顏值」,增長城市「才智」,讓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像芝麻開花節節高。
開展之美看更新,更新之重在維護。過去,一些城市建造出現隨意破壞傳統面貌等情況,不只割裂了城市歷史文脈、切斷了居民的鄉愁記憶,還產生了新的城市問題。大渡頭觸類旁通,盡最大盡力維護傳統格式和街巷肌理,活躍保險施行城市更新行動。文物搬遷維護作業非常謹慎,根據古橋梁補葺維護原則:「修舊如舊,確保文物的真實性和整體的完整性。」在搬遷過程中,施工單位盡量把原有橋面的每一塊石構件都用上,以便修舊如舊。為了橋身穩固,還在根底位置清淤後進行片石混凝土換填,並做了筏板根底來加固橋的根底。
新的回龍橋通長54米、橋面寬1.25米、壩體高5.4米,立面從高到低順次增寬,占地面積121平方米,為條石砌築結構。中部有4個泄洪孔,用以調節湖水的水位,又不會徹底阻斷水流。5個石雕龍首坐東向西,每個龍頭龍尾都重達300千克以上。
作為重慶市四大博物館之一的重慶工業博物館,依托重鋼原型鋼廠部分工業遺存建造而成,盡力保存延續鋼城文明;走進義渡古鎮,入眼皆為明清仿古修建,三街九巷二十一院落階梯分布,進一步發揚光大義渡文明;在大渡頭公園等諸多公園的亭臺長廊命名中,鬥膽融入地域特征,情景交融、極具美感,文明氣味撲面而來……將歷史文明維護傳承作業融入城市更新,城市的空間品質和文明魅力才能不斷提高,變得更健康、更宜居。按照住宅城鄉建造部不久前印發的《關於厚實有序推進城市更新作業的告訴》有關要求,大渡頭將安身實踐,在加強維護的前提下推進城市更新獲得新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