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物调研 > 正文

两岸文物名师就穿越时空久别重逢妙手匠心定格永恒

2023-09-06 02:56 来源:未知 浏览:
  9月4日,「兩岸文物名師對話」活動成功在北京舉辦。本次活動環繞「讓文物發聲,述文化同源」主題,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北京海峽兩岸民間溝通促進會輔導,北京市文物局、旺旺集團、北京廣播電視臺主辦,首都博物館支持。
  
  作為「兩岸文化名師對話」系列活動的第三屆活動,本次活動打破前兩屆兩岸線上聯線的形式,初次約請兩岸文物名師相聚北京,面對面環繞維護傳承中華優秀文物遺產、培育大國工匠目標使命及文物名師的技藝傳承等內容進行暢談,以豐富兩岸人民前史文化滋養,促進兩岸民心相通。
  
  在此次「兩岸文物名師對話」活動中,兩岸故宮博物院老掌門人——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馮明珠久別同框。同時,活動在文物維護、文物修正等範疇,約請了多位頗具影響力的文物名師,包含我國首批「大國工匠」榮譽稱號獲得者、我國織繡範疇研討第一人王亞蓉及弟子傅萌(首都博物館維護科技與傳統技藝研討部、副研討館員),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我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呂舟,故宮掛鐘修正專家、因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而走紅的「故宮男神」王津及其弟子——故宮掛鐘修正師亓昊楠,保利集團參謀、我國文化藝術品鑒定委員會委員易蘇昊,以及來自臺灣地區的臺灣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院院長何兆華,臺灣文化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奇跡修護研討者李乾朗,臺灣書法家、臺灣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創始人何國慶,中華文物學會理事周海聖。現場還有來自北京大學考古系、前史系等專業在讀的兩岸學生們,他們表達了作為青年一代對文物背後前史傳承的理解和感悟。
  
  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馮明珠回憶兩岸屢次文物合作溝通,從《雍正大展》到兩岸《富春山居圖》合璧,再到《乾隆展》、兩岸共慶故宮90周年等活動,都是兩岸文物溝通的高光時刻。兩岸文物同根同源,浸透中華文明深沈的前史底蘊,鐫刻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嚴密相連、相輔相成,是中華民族的一起財富。
  
  我國首批「大國工匠」榮譽稱號獲得者、我國織繡範疇研討第一人王亞蓉,師從我國著名文學家、古服飾研討專家沈從文先生。王亞蓉敘述了第一代紡織考古人篳路藍縷、不懈努力,發掘、維護、傳承中華服飾文化的奮鬥歷程。紡織考古學界有這麽一句話:「千墓難得一衣」,特別是作為有機質蛋白類文物的絲織品,容易腐壞,極難保存。對紡織品的發掘和修正都是最急切、搶救性的,環境條件特別艱苦,結果又不可猜測,因此做紡織考古作業之不容易,常人難以想象,但是含義十分重大。關於服飾文化的傳承,王亞蓉有自己的一些主意,比方她期望咱們不要叫這些古代服飾為漢服,「咱們是中華、華夏,華也是花,我國人穿美麗的衣服,叫『華服』更適宜。」
  
  此外,故宮掛鐘修正專家王津和弟子亓昊楠帶來了故宮的掛鐘,讓現場的嘉賓一起聆聽了「時刻的聲響」。王津說到最近正在修一對掛鐘,70年前他的師爺修了其中一只,依據師爺留下來的前史材料,他正在修正另一只;故宮修正掛鐘已經傳到了第五代,傳承下來的克己掛鐘修正工具已經有了幾百年的前史,也成為了「文物」。臺灣文化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奇跡修護研討者李乾朗,用20多年的時刻,走遍了大半個我國,繪畫出51座古建築。繪畫凝集前史,力氣穿透時刻、照顧實際、直抵人心。
  
  活動中,兩岸文物名師就「穿越時空 久別重逢」「高手匠心 定格永恒」、「血脈相連 共赴未來」 三個單元展開對話,共敘兩岸文物溝通的難忘往事,共謀宏揚兩岸文物攜手開展大計,共話「兩岸一家親」的同胞親情,推進兩岸一起宏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热点信息

视觉焦点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合作加盟分站申请版权声明网站地图
主办:文物参看网
网站地图
文物参看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4-2024 by www.xawwjc.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