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璋
青铜爵
二里头遗址是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目前,学界普遍认为,二里头遗址代表的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的都城,二里头文化也是东亚地区最早的核心文化。二里头文化为何有巨大影响力?它是如何影响四方的?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溯源 一场成功的“政治试验”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著名史前考古学家赵辉此前接受专访时,曾阐述过一个观点——二里头文化的崛起,源自一场成功的“政治试验”。
赵辉认为,二里头文化出现前,中华大地上曾出现过许多璀璨的文化,比如晋南的陶寺文化、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那是一个万邦林立、满天星斗的“古国时代”。
就像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在不断进化一样,在“古国时代”,分布在各地的古国也在不自觉地朝着进入更高一级的文明形态进化。其间,因农业类型不同,文化传统及其沉淀程度不同,以及手工业、大型公共工程、宗教、战争等因素在参与社会复杂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不同,不同的古国采取了不同的进化策略,赵辉称之为“政治试验”。
考古资料显示,当年的那些“政治试验”,因为一些尚不明确的原因,多以失败而告终。比如,曾灿烂一时的良渚文化,在其文明化进程的最后阶段,因某种原因急转直下、快速凋零。目前,学界普遍认为,良渚文化以神权为主导,无节制地生产和建设宗教祭祀设施,极大地消耗了财力和民力,损害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其进化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比良渚文化,二里头文化显得包容、务实许多,这也是其成功“突围”的原因。赵辉说,二里头文化的“政治试验”,采取的策略是广泛吸收周边先进文化的经验,颇有实用主义的味道。这一策略大大提升了二里头文化的综合实力,助其形成更高级的文明形态,最终实现“突围”,进入“王国时代”。
影响 中华大地刮起“二里头风”
二里头文化的伟大创造之一,就是将冶金技术运用在政治生活上,形成了以青铜爵等酒器、牙璋等玉器为代表的一整套礼乐制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是牙璋。
牙璋是一种有刃的器物,它既不是武器,也不是工具,而是一种礼器。考古资料显示,牙璋最早出现在山东地区和陕北地区。到了二里头文化时期,牙璋出现了一些重大变化,一是体量变大,二是龙形化,即整体表现为龙的形态,成为国家成熟宫廷礼仪的象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介绍,“二里头式”龙形牙璋,从中原地区向南方影响了很多地区,其中一条传播渠道是通过湖北、湖南传到了广东、福建、香港,另一条传播渠道是顺着长江一直到了三星堆地区,然后继续向南影响到了越南的北部。
考古学界普遍认为,“二里头式”龙形牙璋的广泛传播,说明二里头文化创造的这种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仪制度向周围强力地辐射,得到了很多地方的吸收和接纳,是二里头文化作为当时先进文化强大影响力的重要体现。还有学者认为,“二里头式”龙形牙璋的传播,并非以军事征服的方式进行的,而是当地人主动地接受了这种牙璋及其代表的文明制度。
二里头文化影响范围有多大?目前,恐怕任何一位考古学家都难以说清。不过,从“二里头式”龙形牙璋的分布范围来看,二里头文化当时形成了超越自然地理单元和文化屏障的强力冲击波。3000多年前,中华大地上刮起的这阵“二里头风”,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传承 二里头遗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赵晓军说,二里头文化对商周乃至后世历代都有深远影响。比如,“爵位”这种表达等级的专用词,就是二里头文化中的青铜爵礼器演变而来的。
此外,二里头遗址整体严整有序的规划,贵族墓葬显示出的墓葬制度,祭祀区域体现的祭祀制度,以青铜礼器群、玉礼器群和绿松石龙形器等特殊“重器”为代表的器用制度,都被后世历代所继承和发展。
“从二里头文化代表的夏代到商代再到周代,整个中国青铜文明是一脉相承的。以二里头文化为核心的社会整合与制度建设,通过商周王朝的扩张又纷纷达到制度化,最终奠定了古代中国的基础。”赵晓军说,二里头文化以祖先崇拜为内核,重世俗功利,重王权,把宗教置于适当的位置,不断地接收四方文化的冲击和洗礼,最终在文化碰撞中发展壮大,成为华夏文明的主流。这也恰恰是中华文明所独具的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和合发展、博采众长的特质。至今,这种特质依然保留在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中。